Psychodive_freediving_自由潛水

從0到70米|自由潛水深度訓練筆記

Psychodive_freediving_深度訓練

筆者 / 圖文:MooC

從0到70米|自由潛水深度訓練筆記

Freediving to 70m depth

自潛下深度,是令我著迷的探索過程,自己開始深度訓練將近兩年,雖然還不是老手,但也小有心得。簡單整理了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節點、關卡、難處,以及處理方式,讓想嘗試挑戰深度的朋友參考。但方法不是絕對,每個人的成長路徑還是有不同,所以都歡迎交流。

Psychodive_freediving_深度訓練

甜蜜期,接觸這項運動5個月的時間,完成了A3進階課,嘗到了freefall的舒服,也第一次體驗到失效深度RV,驚覺居然有無法繼續平壓的深度,也是從這時候開始慢慢訓練。

  • 到RV無法繼續平壓。
  • 折返開始覺得腳會痠,當時不知道原因,以為是單純肌力不足。
  • 平均1-3天進行一次呼吸肌群的拉伸,增加柔韌性。
  • 報名A4高階課,學習mouthfill擴充平壓技巧。
Psychodive_freediving_深度訓練

45m時第一次嚐到early turn,放了繩子卻下不去,很懊惱。耳壓一邊通一邊不通,折返時血轉與乳酸一起作用腳非常痠,開始對下深度感到心理壓力,明明喜歡但又怕怕的,超M。

  • early turn,認知到不是每次都推進都能成功。
  • 耳壓不通,不知道原因,且累積些微擠壓傷。
  • mdr愈來愈明顯,血轉與乳酸累積到成腳痠。
  • 累積對自身體能與技巧的不信任。
  • 不太敢下45m以上的深度。
  • 接受失敗,放過。
  • 繼續穩定進行FRC與MF訓練,模擬深度情境。
  • 加入泳池的動態CO2耐受訓練。
  • 加入肌力訓練,增進體能並提升信心。
  • 嘗試多幾次45m的懸停,身心習慣接受深度。
  • 找到耳壓一邊不通的原因,是沒拉頭套進水,學了太多新技巧而忘記以前的習慣。
MooC教練_日常拉伸
日常拉伸與乾式訓練
Psychodive_freediving_深度訓練

上述問題都有些改善後,在深度賽刷了個56m的PB。之後開始練習用鼻夾下深度,嘗試穿一件式的防寒衣搭配泳帽下潛,做了這些調整之後,連50m都下不去,幾次後又開始懷疑自己,於是從每一項改變中拆解找問題。

  • 換了新裝備配置後,深度不增反減。
  • 夾鼻夾與戴泳帽,使敏感的臉部大面積露出,感到寒冷。
  • 寒冷使身體肌肉緊繃,平壓肌群不靈敏,吞氣又吸住軟顎。
  • 在某次55米的訓練,初次發生喉部擠壓傷。
  • 50初卡了好幾個月,沒信心放深度。
  • 提高拉伸的強度,增加喉部與頸部的拉伸。
  • 換回兩件式有頭套的防寒衣,但繼續用鼻夾。
  • 增加陸地上吹氣球的訓練,提高肌肉感知與氣體管理。
  • 保持FRC、RV與MF訓練,並計算模擬值。
  • 幾個月,多次模擬值計算都超過目標深度時,才挑戰60m。
MooC教練_海訓
海訓岸潛與船潛
Psychodive_freediving_深度訓練

70m這陣子才剛去一次,能力不算穩定,身體對冷的緊繃仍偶爾會出現,且新增了氮醉的體驗。一點一點的小變化,都可能是身心緊繃的來源,進而造成衍伸的問題,目前看來我對MF後的氣體管理還不夠精確。

Psychodive_freediving_深度訓練

累積兩年左右的訓練,步調慢但不間斷。身為住在都市的潛水員,我盡可能高比例進行拉伸、乾式與泳池的練習,盡量每個月能安排一天下海練習FRC與RV,至少每1-2個月放一次實際深度驗證,因為下海次數不多,所以更要好好紀錄潛水筆記找問題。這樣的訓練頻率目前來說還堪用,但不確定能推到哪裡,這就是平衡生活與理想的挑戰吧。

Psychodive_freediving_深度訓練
MooC教練_訓練筆記
科學化數據分析 Dive Log Analyzer

成長的過程因人而異,我的經驗不完全能套用在每個人身上,但如果剛好有能幫助到你的,那就太好了。歡迎來找我們一起練深度,不論是上課或當潛伴訓練都行。文章中若有任何疏漏不完善之處,也請大家不吝提出疑問與指教~

深度訓練真的是一條需要持之以恆,投入心力與金錢的路,期許未來朝”贊助”選手前進,各位廠商乾爹們歡迎找我啊!!!

Psychodive_freediving_深度訓練

Ref:
Dive Log Analyzer

Psychodive_freediving_深度訓練